浅谈国有企业境外投资法律风险
发布时间:2022-08-08 22:35:39 作者: 来源:

近年来,中国企业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境外投资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投资领域亦发宽泛,涵盖范围也趋于多样化,且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势头亦越发强劲。因此导致在境外投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各类争议纠纷逐步增多,越发突显法律风险防控的重要性。

一.严格遵守报批、报告监管程序

目前,我国对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已经逐渐放宽了政策要求,但国资监管机构还是会有一定的限制要求,且我国对国有资产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无论从中央还是地方均有各级国资监管机构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职责。以地方为例,如:2012年天津市国资委发布的《天津市市管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境外出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有关规定和所在国(地区)法律,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符合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方向,符合市管企业及其所属各级独资、控股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市管企业及其所属各级独资、控股企业收购、兼并境外上市公司以及重大境外出资行为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报市国资委核准”。若涉及国有企业境外投资时,应当将相关事宜报实际国资监管机构核准。同时,如果所在地区对于国有企业境外国有资产有监督管理的具体要求时,要注意严格履行相关报告程序。

笔者认为,在国有企业在境外投资的过程中,律师应当提示企业严格按照中国境内国有资产监管的有关规定履行事先报批及事后报告程序,以达到程序上的依法合规。

二.境外国有资产管理

在国有企业进行境外投资后,如何有效的管控境外国有资产是重中之重。目前,境外国有资产基础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统计和资产评估等。我国针对各项基础管理均下发了有关专门文件关专门的文件,明确了有关操作流程以及相关要求事项等。

笔者认为,律师在详细掌握上述对境外国有资产的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在实践操作中,对于建议企业如何准确掌握境外国有资产的基本信息,关注国有资产变动的走向,加强国有企业对境外投资的监管发挥了重要法律保障作用。

 三、风险防控

从风险防控角度来说,加强国有企业在境外投资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是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加强提高对境外投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能够为国有企业提供先期保障并打下夯实的基础。律师在此过程中可重点提示如下风险防控:

第一,预期风险评估。在项目立项前,应当对所投资国家的地区的政治、经济、风俗、环境、产业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多方面评估,了解该国此前的投资案例,有效降低投资及决策风险,最大限度规避法律风险。

第二,充分尽职调查。对所投资标的涉及的有关历史背景、投资环境、目标现状等情况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全部情况,能够作为所出决策的正确性、准确性、针对性提供有效保障。

第三,优化企业管理内控。为充分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可全面建立起管理清晰、权责明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股权结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能够在程序上做到保证决策有效、合理、科学,能够在实施过程当中完成有效监督。因此,企业在境外投资的决策上,建立一定的程序对决策的有效、合理以及科学性进行评价。促使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策略,降低投资失败的风险。

第四,强化企业决策程序。国有企业应该研究并且制定出能够有效完善企业内部有关实施境外投资的有关制度,尤其是在境外投资财务审计、管理以及检查方面做好制度建设,用此来约束和规范国有企业境外投资活动。并且要进一步明晰企业投资的各个阶段,对明确每一个阶段的职责以及管理机构,不断细化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决策以及管理流程,还应建立起责任追究制度,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考核、评价及管理机制。

笔者认为,企业应当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内外领先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参照我国其他国有企业对境外资产管理的先进经验,研究制定出符合自身企业实际的风险控制标准及依据,最大限度减少境外投资风险,而律师通过全程服务,向企业提示其中的风险防控节点,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

在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规模逐步扩大,投资主体不断优化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法律风险防控已经成为重点工作,采用法治思维和法治创新的依法管理方式,最大限度控制国有企业在境外投资的各类法律风险,律师将在此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为推进国有企业在境外投资的大潮中,提供有效的助推作用。